想寫這主題已很久,從懂事到現在匆匆已過近50幾個年頭,看到聽到許多光怪陸離的佚事,過去總因靜不下心來回想整理,每天忙著生活中的瑣碎,這幾年開始過著被逼出來的半退休狀態生活,家中小孩嫁的嫁,外出工作的外出工作,都不用我再操心,有了閒暇,過去記憶的書本彷彿被翻開,一頁頁的重現,聽我慢慢道來…………………………
台灣古物收藏是最近100年來的事,先不說日本領台後對台灣本島部落,山地,人文,地理,水文作鉅細靡遺的調查,民間受到影響也開始注意這區塊,西,荷據台時的古物只有公家,民間甚少有人收藏,就我所知,祖父手上曾擁有明鄭時期寧靖王所寫的絕命詩及畫作(註1),近年安平附近考古發掘所獲的大批荷蘭古錢,古磁殘片,安平壺(註2),及全台各地不斷發現的清朝古砲(註3)。
放在博物館櫥窗內,古意盎然的安平古壺
(註1)這些東西已佚失,不過在台大總圖書館留有文檔資料。
有關這些文稿的取得有很多種說法,台南耆老有的說是曾祖父在民間價購而得,也有一說是祖父擔任大天后宮董事時,整理宅地時無意發現-------現在的台南大天后宮很有歷史,原本為明寧靖王府邸,也曾是鴨母王朱一貴登基之處。
富裕又愛收藏骨董的祖父應該沒想到他也是寶物的過客,家中許多老東西現在不知流落何方?
(註2)安平古壺年代已有4-500年,實際用途至今未明,有的說是火藥罐,有的說是裝茶葉或醃菜用,因器物古拙可愛,體型敦厚,此物民間多有收藏。
紅毛城附近到處都放有古砲,想到其中有部分是自己幫忙挖出來的,無意中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註3)台灣清領時期雖然只占有六個漢人屯墾區(淡水,艋舺,新竹,鹿港,嘎馬蘭,台南,山區因有兇猛的高山原住民,一直無法進入),但各港口要塞皆駐有砲兵,台灣割讓給日本因事發倉促,根本沒時間撤走,只好就地掩埋,我年輕時就讀的淡專因校地就在淡水紅毛城後方的砲台埔,上課期間常有廣播-----請同學到花圃這邊幫忙-----聽到這種廣播就知道愛種樹的園丁又挖到東西,在栽種大王椰的過程找到古物-----大家就去幫忙將古砲從地底拉出,幫忙清洗,就這樣連在新建校舍的工地,陸陸續續的出土了8門古砲,現在除了紅毛城,大都放在校園裡。
這是安平挖出來的古砲,砲身上還有嘉慶19年奉憲鑄造基隆水師協防營大砲字樣
甲午戰爭後,日本正式領有台灣,大批日本僑民攜家帶眷的來到這片新殖民地,他們一心想來此紮根定居,遠離那千百年來一直有陸沉危機的故土,明治維新後被剝奪武士資格的紛紛化身為軍隊,警察帶著家傳寶物也來到這片新天地。
在台南偶見的日治時代遺物---未遭美軍轟炸而保留至今的武德殿---依舊矗立在忠義國小內述說那年代的輝煌。
武德殿監督椎名三郎是父親朋友,附近的警察及公務員在上班前,下班後就直接到此地從事劍道及柔術的訓練,淒厲的打擊嘶喊聲宛如定時的報時鐘,每天準時的蕩漾在附近的空氣中。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才短短50年,意圖擴張勢力所發動的大東亞戰爭,惹惱了沉睡的雄獅----美國,終致一敗塗地,遠東地區二戰的結果促成了許多美,英,法殖民地的獨立,日本挨了兩顆原子彈,台灣被蔣介石軍事占領。
被勒令限期離境的日本僑民有如被砸了窩的螞蟻,在只能攜帶一背兩提,少數現金離境的限制下,東三線路(後來的中華路)排滿了拿家中物品出來賣的皇民,父親回憶當時的情形說:什麼東西都有----日本古畫,茶道具,屏風,軍刀,武士刀(註4),看起來相當珍貴有歷史的和服,腰纏,各類陶瓷器,棉被,各類家用器具…………因急於變現,幾乎出價就賣,他說:不想趁人之危,台灣人大都在一旁用憐憫的眼光看待這一切,真正下手買的不多。
原東三線路,後來的台北中華路,誰能想到這是日本僑民撤離,大陸難民初抵台時的舊貨集散地,圖中的中華商場已拆除,變成寬近百公尺的馬路,每回站在開封街陸橋上回想過去發生的種種,令人不勝唏噓。
照片右上角紅筆圈起的大寺廟是後來招到祝融的東本院寺。
(註4)真正有來歷的好東西,不是轉贈,託付給在台好友,就是藏在離棄的房子的天花板,隔間牆,或埋在花園裡,期待有朝一日再回來拿。像以前在陸官指導過我的黃煥彬老師,手上就曾保管有宮本武藏教學生時所用木刀,及兩把相當有來歷的武士刀,其中一個護手還是宮本親手打製,228事件發生時,他擔心被查到,就將刀埋在台中舊居的竹林內,十幾年後從高雄再回去找,該地已改建大樓。
誰又會想到這些典雅被廢棄的日式舊宅內藏有寶物。
曾有一說:黃老師還保有宮本武藏手寫的兵法書----五輪書---原稿,我問她時他笑而不語,因為他的老師青木規矩男是第14代直傳弟子,如果說黃煥彬老師是台灣唯一真正的傳人一點也不為過,不過後來這些東西都物歸原趙,當時在讀賣新聞有大肆報導,這也是因為台灣人講義裡的原因吧。
過沒幾年大陸撤來台的難民也在此地搭棚居住,才發展成後來的中華商場,當時迫於生活壓力,很多靠著帶出來的一些古字畫,古董(註5)變賣換些錢過日子,也促成牯嶺街書畫攤及商場附近古董店的興盛。
(註5)其實真正好東西都在隨軍撤離的黨,政,軍要員身上,我有位父親是收舊貨的朋友說;當那些老先生走了,家中人不識貨,他們去收購,早年常有宋,明版的善本書,老銅鏡,古錢,珍貴的老照片,有來歷的古字畫夾雜在不要的箱籠物品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