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帝國大學創辦者
幣原 坦1870-1953 文◎李 博 信
昔日的帝大,現在的國立台灣大學
幣原坦博士是台北扶輪俱樂部之創始會長,他投注全力於台灣高等教育之建制,親手主持了國立台灣大學之前身台北帝國大學的規畫籌建,並擔任首任總畏(校長),奠定了台灣大學綜合學制的基礎,是當代偉大的教育家。
1870年9月16日,幣原坦出生於大阪府河內郡門真村之名門世家,為允孚眾望之鄉紳幣原新治郎的長男。兩年後,次弟幣原喜重郎出生,喜重郎後來成為著名之外交家,以其精湛的英語及過人的才華,出使歐美各國數年,也數度擔任外相,其對華之善鄰政策及理性之協調手法,成為著名之「幣原外交」,緩和了當時的緊張的東亞局勢,而受封為男爵。
幣原坦於年少時期,即以「秀才」名聞閣里,l893年4月自東京帝國大學國史科畢業,是年九月即就任鹿兒島高校造士館擔任囑託講師。1895年其弟喜重郎亦從東京帝大法學部英法學科畢業。97年3月幣原坦轉任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講師,翌年五月奉派擔任山梨縣立尋常中學校校長。
當時台灣已由兒玉源太郎大將擔任台灣總督,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開始展開殖民地的大建設。在1899年2月總督府評議員阪谷茅郎曾向台灣協會會長桂太郎前總督建議於台灣設置綜合大學,但並未受到重視。然而當時擔任中學校長的幣原坦已經開始關注殖民地的教育問題,並著手研究南洋諸地之文化。l900年任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戰後改制為東京教育大學,現為筑波大學)教授。1904年獲東京帝國大學人 文學 博士學位,並於翌年應韓國政府聘請擔任學政參與官至1906年6月,聘約期滿返國就任文部省視學官並獲韓國政府敘勳頒贈三等綬太極章。同年兼任東京帝 國大學 教授。 1910年奉派赴歐美諸國考察教育制度,此段時期幣原坦對西洋教育之認識更為深入。對於此後規畫台北帝大之建校,有相當大的影響。1913年就任廣島高等師範學校校長。
1919年1月4日明石元二郎總督公佈實施台灣教育令,落實本島學校之體系化。 1922年二月,首位文官總督田健治郎公佈台灣教育修正令,建議於台北設立綜合大學。是年其弟喜重郎以主張尊重中國之領土、主權獨立及內政之維護為主軸,起草日、英、美、法四國之盟約,以其高明之協調手腕,折衝於各國領袖之間,終獲定案,聲名大噪。翌年幣原坦發表「台灣之學術的價值」學術論文。
1924年六月再度奉派遠渡歐美研究文化史,為期六個月,此次遊學,不但使其國際視野更為寬廣,也確立了他對高等教育思想的新概念。同年其弟喜重郎出任加藤高明內閣之外相,數月後續任若槻禮次郎內閣外相。9月1日 幣原坦之摯友伊澤多喜男繼內田嘉吉之後就任台灣總督,積極計畫籌建大學。是年9月21日台灣民主運動先軀蔣渭水醫師,以台灣之基礎教育未臻完全為由,撰文反對總督府斥資籌辦以日人為主之綜合大學,引起騷議。1925年總督府仍依原議編列「帝國大學創設準備費」之預算,至此「台灣帝國大學」方案終趨具體化。未幾,為便校名與內地(日本)之帝大一體化,而更名為「台北帝國大學」。
1925年七月幣原坦接獲伊澤多喜男總督之邀聘,主持帝大之籌備任務,幣原坦立即辭官束裝渡台。經一個多月之時間進行台灣教育現況之瞭解後,於10月9日 至11日間連續三天,與伊澤總督及當時台北高等農林學校校長大島金太郎博士等三人,於總督府內舉行密集之帝大創立會議,三人共同主導策畫事宜。伊澤總督與幣原坦二人就學部之設置做了數度冗長而深入的探討,最後拍案決定先設置文政學部及理農學部,並將校址設於台北高等農校之現有17,700坪 之校區,而將高農併入帝大理農學部,此議之策畫大島金太郎功不可沒。台北帝大於官制上雖屬總督府之監督,但因係「帝國大學」,因此依帝大令之規定,須獲天皇敕令方可實施,而天皇發布敕令之前,則必須獲得中央之法制局、內閣及樞密院之批准,由於難關重重,因此府方及幣原坦與內地間不但電報往返頻繁,而且府方官員來往台日問無數次,倍極辛勞,期問由幣原坦親撰之台北帝大創立說明書,詳述台灣島地理位買之重要性、人文特色以及日、台、南洋間之緊密關係,文情並茂,充份表達了設置綜合大學的必要性,最後終於獲得許可。
1926年之總督府預算也編列了「大學新營費」,遴選適任教授之學者開設講座,並派赴歐美諸國考察進修,開始籌建校舍。翌年,田中義一組閣,幣原坦次弟喜重郎之柔性善鄰外交與田中之對華政策衝突,而卸外相職,就任敕選貴族院議員。
1928年2月25日,田中首相將台北帝大設置案提交內閣審議通過, 3月16日日本政府裁決批准, 3月17日以敕令30號公佈實施,敕令31號公佈台北帝大官制,敕令32號任命正四位勳三等人文學博士幣原坦為台北帝國大學總長、藤田豐八博士為文政學部部長,大島金太郎博士為理農學部部長。敕令33號公佈台北帝大講座令。3月30日 正式開校。台北帝國大學終於在長達三年之規畫下成立,於4月30日 舉行第一屆新生入學儀式,5月5日 開始上課。本島籍學生計有柯設偕(史學)、鍾德鈞(政學)、徐慶鐘(農學)、劉興文(農學)、蔡雨澤(農學)等五位。幣原坦亦同時受聘為總督府教科書調查委員、中央研究所評議委員。7月2日 獲聘為總督府評議員。1929年7月2日 次弟幣原喜重郎復出,受邀回任濱口雄幸內閣及若槻禮次郎內閣之外相。再度激發幣原坦對大東亞共榮共存之和平的期待。
1930年12月20日本島雕塑家黃土水以39歲之英年逝世,其作品「水牛群像」被永久展示於公會堂(今中山堂),幣原坦深感台灣本土藝術之純樸可愛,有其獨特的風格,應該予以珍惜並推廣,以保留台灣鄉土文化的氣息,因此興起了為黃土水先生舉辦紀念特展的念頭,於是積極投入籌備工作,除了蒐集黃土水的作品之外,並蒐集台北地區之名家作品共80餘件,歷經數月的籌備,終於在1931年5月8日 在總督府官舍開展,這是總督府首次將官舍開放供民間使用,幣原坦的協調交涉功不可沒,也顯示了他對台灣的熱愛與情懷。1931年4月其弟喜重郎隱退,結束其外交生涯。
投入扶輪運動,對幣原坦來說,可以說是實現他關懷人類、尊重異文化的夢想,也是他後半生難以割捨的精神寄託。1926年,當時的國際扶輪理事,也是東京扶輪社的創社社長米山梅吉有感於台灣確有發展扶輪運動的空間,乃請大阪扶輪社組織考察團來台視察,但因當時之政府官員受到入社之限制,因而作罷。
1928年七月,日本、朝鮮及滿州三國之扶輪區域正式設置第70地區,米山梅吉榮任初代總監,連任三年。在1930年12月8日 香港扶輪社成立時,國際扶輪特派擴展委員James Davioson赴港主持,此時米山總監特致電請其赴台協助設立扶輪社之事宜。於是在1931年l月22日,於是在台灣日日新報社長河村撤的策劃之下,於台北市鐵道大飯店(現忠孝西路與館前路口)邀集幣原坦等33位地方官紳舉辦說明會,經詳細解說扶輪理念,獲得一致的認同,並立即推選幣原坦等五人組成準備委員。歷經二個多月的籌備,即大致就緒。3月25日 幣原坦主持台北帝大首屆學生之畢業典禮後,立即於同月27日召開台北扶輪俱樂部成立發表會,並獲選為初代會長,創始會員共計28名,另有兩位準會員,均為當時之官紳俊彥。4月7日 幣原坦主持首次例會,是日為星期二,此後即以每週二為固定例會日,例會地點則為當時最豪華之歐式建築的台北鐵道大飯店。5月8日 發行扶輪會報第一號,此後平均每月發行一期。同年9月26日台北扶輪俱樂部正式舉行創立授證晚會,米山梅吉及新任70地區總監井阪孝、總督府總務長官木下信及日本內地各扶輪社之代表均蒞臨致賀。此後台北扶輪俱樂部即展開將近十年的扶輪運動,直到1940年脫離國際扶輪組織,1941年全面停止活動為止。
熱愛台灣文化的幣原坦在歷次扶輪例會中,經常將其細微觀察的台灣民情文化,以「台灣漫談」為題,發表系列演講,並將其集結成冊,於1934以「台灣瑣話」為題公開發行。在此之前的1933年,他也發表了「台灣之金、硫黃及碳之探險」的論著。
當初他創建台北帝大的最大心願,就是讓台北帝大至少擁有三個完整的學部,才符合綜合大學的要件。在他數年的努力之下,終於在1934年6月2日 ,獲敕令第151號公佈批准籌設醫學部,敕令317號修正台北帝大官制,籌設醫學部,敕令319號修正台北帝大講座令。1935年12月26日 台北帝大醫學部正式成立,幣原坦暫兼學部長,並積極籌畫將現有之台北醫專納入帝大醫學部體系。1936年一月制定台北帝大醫學部規則,4月1日 台北帝大官制再修訂,增設醫學部。1936年台北帝大的綜合大學體制,終於建制完成,於5月17日 舉行創校儀式,台北帝大成為日本轄下,繼北海道、東北、東京、名古屋、京都、大阪、九州、京城(韓)之後的第九所帝國大學。幣原坦終於成就了他心中的志業,也為台灣建立了大學教育的制度。台北帝大亦成為現在青年學子所最嚮往的最高學府—國立台灣大學。
1937年9月1日,台北帝國大學總長從三位勳二等幣原坦博士奉准退休,由醫學博士三田定則教授繼任。幣原坦博士受聘為該校名譽教授。在他功成身退之後,計畫以其餘生從事學術研究,並撰寫論文,以奉獻其學識及經驗,供後學之參考。然而,接踵而來的確是一張張的派令,包括大東亞興亞同盟審議官、大東亞共榮圈各地域評論、大日本興亞同盟審議官等。在面臨必須離開嘔心瀝血,一手創建的台大,以及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台灣時,佇立在台北市佐久間町3-13號(現牯嶺街、福州街附近)之寓邸庭園的幣原坦,輕聲地告訴他的秘書,希望將他私有的北投紗帽山別邸及周邊土地共計570坪 ,全部捐贈台北帝大,做為招待所之用,並於11月移交給台北帝大使用,隨即整裝返日,此後即居住於東京市目黑區上目黑之寓邸。
返日後的幣原坦即全心寫作,於1938年由富山房出版手著之「南山文化之建設」。1942奉命擔任專門培訓將派遺至南方地域任官之養成機構—興南鍊成院(後改為大東亞鍊成院)之首任院長,旋於1944年辭職。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軍閥統治體制瞬間瓦解,全國頓時陷入低迷的廢墟中。 11月9日,沈寂14年的次弟幣原喜重郎元男爵正擬遷居鎌倉的別莊以靜養天年之際,這位充滿大愛的理想主義者,突奉命接替看守內閣出任首相總理大臣,以藉其國際聲望善後戰後的日本政局,喜重郎臨危受命組閣,命吉田茂續任外務大臣。並在短短的八個月任期中,即完成了戰後「新憲法」的制訂;並因促使天皇頒佈改變日本思想之「人間天皇」宣言詔敕。而聞名於世。翌年5月22日完成使命,宣佈辭首相職,由吉田茂繼任。昆仲兩人不但深受西洋文明的薰陶,而且都富有傳統的仁德胸懷,倍受世人景仰。1951年,一代理想主義者,也是柔性外交的指導者 - 幣原喜重郎元男爵逝世,享年80歲。
幣原坦則於戰後的1946年4月1日 ,受聘擔任皇室諮詢機構之樞密院顧問官,未數年返回故里大阪市修養,1953年6月29日 逝世,享年83歲。一代學人,風範長存。其著作「大東亞的成育」、「殖民地教育」、「朝鮮教育論」、「南島沿革史論」、「大東亞建設七教育文化」、「新東亞之創造」、「琉球台灣混同論爭批判」等均為重要之學術論著,亦有描寫心性之作品,如「由人情觀賞之蘭印」、「掌握大眾之心」等。
幣原坦博士於創建台北帝國大學後,又手創台灣最早的扶輪社,自1931年三月創社至1934年六月卸任止,共擔任三年三個月的會長職務,對於扶輪社之制度的建立與穩健成長,貢獻卓著,並於任內輔導成立高雄扶輪俱樂部,又於1937年自帝大退休前,促成基隆扶輪俱樂部的成立,其無私的奉獻,實為吾等扶輪人的楷模。
2012年5月20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