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淡水買到的第一個火爐,30年了,依舊光艷如新
直徑49CM 高37CM
歲末天寒,擔心家裡過冬跨年的木炭(註)不夠,趕緊打電話訂貨,抽時間去載回來.
冬季取暖使用木炭爐的習慣始於30年前,早年住在天母是用煤油暖爐,有時燃燒不完全,家中總有一股油臭味,中油賣煤油的油站,當時只有中崙及士林小北街兩處,日製的煤油爐雖有傾倒自動熄火裝置,不過怕剛學會走路的寶貝女兒被燙傷,也擔心地震引起火災,後來就沒有再用.
在廢五金廠偶然找到的珍品----舊總督府鐵製花盆,在處理過後,恢復昔日的光采
家中原有父親遺留的日式老火爐,一直放在他座位前供烘腳用,據說是在日治時代用一輛飛利浦腳踏車換回來的,有一年和妻去金瓜石金礦博物館參觀看到同樣的東西,已破裂的爐身用銅線纏繞著,物件說明寫著-----台灣唯一僅存的-----看著說明,心中有一分得意,心想哪天去囉老爸,無論如何都要將它繼承下來……….
被珍藏的父親遺物----日式白瓷松繪火爐
每回看到就想起昔日全家圍在爐邊烤火等待分配烤魷魚的情形
這火爐在日本拍賣網站上很多類似的,價位也不高,但就我而言,意義卻大不相同
在尋覓火爐的過程中,有一天接到一位小老弟的電話,他說:在淡水老街看到一只葛明祥釉的陶火爐,店家要價8000,價格很硬,無論如何都殺不下來,只好放棄.我等到周末邀老婆去了一趟淡水,找到該處店家,拉人情,攀關係,硬是殺掉一半價格,將它弄回家.,我還來不及打電話,該小老弟就來電:東西被別人買走了……………我有心捉弄他,未告知實情,半年後他來家中拜訪,看到時說:AE東西怎麼在你家?
後來遷居潮濕多雨的內湖,用炭火取暖變成一種習慣,只要到初冬,就忙著囤積木炭燃料,樓梯下的儲物間堆滿每包20斤的木炭,收集喜歡的火爐也變成嗜好,這些年來,朋友送的,讓出來的,還有在各地收購來的,共有十來只,因家中空曠,在嚴寒的冬日,只要在樓下升兩個火爐,溫煦的遠紅外線對流下,連樓上房間都暖烘烘的,這讓我想起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早年燒製木炭的土窯,現已不可見
收集的部分火爐在櫃子上排排站,偶而輪換著使用也是一種樂趣
和家人在火爐邊圍爐取暖,煎杯濃茶,聊些往事,也是一種幸福.
老婆在日本網拍買到的大火爐
直徑66CM 高42CM 是家中的巨無霸
(註)火爐用的木炭必須特別挑選,才能無煙無味,一般價格在每斤17.5---25之間,材質有相思木,龍眼木,紅木最貴但耐燒,台灣本島木炭產量愈來愈少,現在買到的90%都是泰國或越南的進口貨.
PS:用木炭火爐切記不能門窗緊閉,一定要前後開窗保持新鮮空氣對流,以免一氧化碳中毒.
裝炭的仿竹編瑬金銅盤是名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