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1930年左右
高興挑著收穫的老蕉農,直至現在美濃,旗山一帶依然是香蕉重要的產地.
辛苦耕作的農夫與水牛.
南部的菱角田.
香蕉在集散場過磅議價,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的俗諺也可用在香蕉上面,農人辛苦的種植,利潤都被中盤商給盤剝,過去如此,現在也好不到哪裡去.
竹凳,太師椅遠非西洋沙發的舒適,別看小小的店面,這可是當時的IKEA.
南街(迪化街)布市店面,布匹的販賣造就了多少富豪,理布用的木臺有的現在還在用,光滑的表面,斑駁的木色,寫盡多少南街的風華.
愛湊熱鬧是台灣人的本性.
五月十三人看人,霞海城隍聖誕是北部重要的慶典.
擠滿人群的延平北路,人潮就是錢潮,也帶動大稻埕的興盛.
迎熱鬧的陣頭.
黃牛及水牛是當時重要的獸力,台灣農家感念牛對人類的幫助,一般不吃牛肉,看到現在滿街牛肉麵店,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女學生參觀當時日軍的炮兵操演,圖中的大炮就是有名的四斤山炮,意指彈頭有四斤重,約2.4公斤.
日人1895年入台,有7年時間,用這種殺人利器壓制台灣人的反抗,最後一次使用是霧社事件.
台灣人早期的私塾,已經男女合班.
日本人設立的公學校,教育的普及,是日治時期值得稱道的地方.
入坑不知生死,出坑宛如隔世,工作辛苦,收入只堪養家活口的礦工生活,俗稱賺土地公錢,和塵肺病,災變一直扯不清.
台灣的鳳梨,汁甜味美,數百年來,一直是重要的外銷產品.
清涼多汁的西瓜是消暑聖品,昔日沒冰箱,食用前放入溪流中或水缸冰鎮再食用.
人力板車是重要的運輸工具
賣湯圓的小販,賺取蠅頭小利.
折紙工廠,賺取微薄的工資補貼家用,童工在當時很常見.
收穫的蠶繭必須分級挑選
廟前的集市與小吃攤,最近北市府要驅趕士林廟前的小販,他們實在不了解何謂傳統,一連串的整頓,是一連串的破壞,圓環沒了,龍山夜市沒了,士林夜市的將來也不樂觀,幼時的記憶宛如昨日黃花.
求神問卜追求心靈的平安,使用的道具沿用至今
路旁賣金紙,香燭的高齡小販
也是重要交通工具的人力有軌台車,俗稱輕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