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 清嘉慶19年 鳳山知縣吳性誠於縣治設鳳儀書院。
西螺有振文社之籌建,為振文書院之前身。
1815年 清嘉慶20年 台灣貢生郭萃等於阿猴(今屏東)建屏東書院。
彰化縣八卦山上十二座砲台建設完工。
1816年 清嘉慶21年 郭百年入墾水沙連,濫殺原住民,被撤消開墾執照,清廷並於次年在集集ˋ烏溪立石碑,禁止漢人出入。
1820年 清嘉慶25年 海盜盧天賜進犯滬尾(今淡水),當地駐兵起而抵抗。
1821年 道光元年 泉州移民蘇士尾到蘇澳地區開墾。
1822年 道光2年 台江(今台南市區赤崁樓附近)連日因狂風暴雨導致泥沙淤積,河川遂成平地,港口外移至鹿耳門。
1823年 道光3年 中部道卡斯ˋ貓霧手束等五族因漢人入墾,恣意霸佔其生存空間,而流亡至埔里盆地,這是台灣史上為平埔族四大遷徙之第二件。
1824年 道光4年 鹿港官紳荷見文開書院,成為鹿港文教發祥地,建院以來,培養不少傑出人才。
1825年 道光5年 樟腦漸成為西方人覬覦的重要軍工物資,清朝在艋舺建工廠,兼辦樟腦業務。
1826年 道光6年 清廷開烏石港為葛瑪蘭廳正式的港口,與中國對渡。
1827年 道光7年 英國人偷偷到淡水販賣鴉片,被清廷查獲。
1828年 道光8年 淡水吳全眾率二千八百餘人入墾今花蓮壽豐一帶,建吳全城。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1829年 道光9年 高雄ˋ屏東地區的西拉雅族人,越山流亡台東,在花東縱谷建大庄(今花蓮東里)等部落,此為平埔族四大遷徙之第三件。
1830年 道光10年 鳳崗書院於鳳山成立。
陳國瑛等人完成<台灣採訪冊>﹔澎湖通判蔣鏞完成<澎湖續編>。
1831年 道光11年 縣臣朱懋於今南投建藍田書院。
1832年 道光12年 陳淑均ˋ李廷璧分別完成<葛瑪蘭廳志>初稿及<彰化縣治>共12卷。
1833年 道光13年 淡水ˋ新竹ˋ桃園一帶彰泉械鬥ˋ福客各庄互相殘殺,禍延數年。
1834年 道光14年 福客兩籍人集資組成“今廣福”墾號,以北埔為中心,從事開墾。
1835年 道光15年 嘉義縣民於笨港建登雲書院。
1836年 道光16年 美國傳教士戴維斯著<中國總誌>,書中肯定台灣優越之通商地位。
1837年 道光17年 葛瑪蘭通判柯培元著<葛瑪蘭志略>。
1838年 道光18年 鳳山知縣曹謹完成曹公圳,引水灌溉,並於道光21年完成擴建工程,撐曹公新圳,以補舊圳之不足。
1840年 道光20年 福佬人由三峽進入福德坑地開墾。
漳州潘定民於芝山巖文昌祠辦義學。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1841年 道光21年 中英鴉片戰爭,英軍船艦進犯台灣西部沿岸。
1843年 道光23年 淡水同知曹謹於艋舺資建文甲書院,積極辦學以振興台北學風。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1845年 道光25年 鉅富林國華興建板橋林宅,弼益館完成。
1847年 道光27年 閩浙總督劉韻珂來台勘查,並將艋舺文假書院更名為學海書院。
登瀛書院於今南投草屯地區成立。
1848年 道光28年 英人戈登將雞籠煤礦勘查報告,在皇家地理學會發表。
1850年 道光30年 麻豆郭家移植文旦種植,為麻豆文旦之始。
台灣兵備道徐宗幹訂“全台紳民公約”六條,以禁絕英國鴉片的輸入。
1851年 咸豐元年 鄭尚入墾卑南(今台東),為漢人入墾台東之始。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全台規模最小的玉山書院於台灣茄冬南堡(今嘉義)成立。
1852年 咸豐2年 陳淑均完成<葛瑪蘭廳志>之彙編。
1853年 咸豐3年 艋舺頂下郊拼,福建同安人敗走大稻埕,遂成大稻埕地方建設之生力軍。
平埔人葛瑪蘭族之加禮宛等六社人,因漢人入侵家園無以維生,而舉族遷往花蓮美崙溪畔,建加禮宛六社,此為平埔族四大遷徙之第四件。
1854年 咸豐4年 淡水干頭庄(今台北市北投區關渡)貢生黃景寅於家鄉設立學校,人稱“關渡先生”。
1855年 咸豐5年 鄭尚教台東卑南族人農業耕作方法。
1857年 咸豐7年 彰化和美道東書院成立,佔地廣大,為台灣由民間籌建數一數二的大型書院。
1858年 咸豐8年 英人郇和遍遊台灣沿海各地,整理有關台灣民族ˋ動植物論文多篇,歸後著<台灣島視察錄>。
1859年 咸豐9年 大稻埕同安人建霞海城隍廟,該廟於是成為同安人團結合作的代表。
1860年 咸豐10年 中英法北京條約中開淡水ˋ安平為通商口岸。
1861年 咸豐11年 清廷改樟腦為國營事業,禁止民間買賣樟腦。
菲國多明我教會傳教士郭德剛到萬金庄(今屏東縣境內)平埔族部落傳教,並建立教堂。
1862年 同治元年 天地會戴潮春起事反清,攻占彰化等地,事變長達三年之久。
1863年 同治2年 板橋林家捐款籌建大觀義學。
1865年 同治4年 基督教長老教會馬雅各(英籍)來台傳教,並於第二年創設旗後“新樓醫院”(今台南市東門路),為台灣第一所現代化醫院。
1866年 同治5年 英人陶德引進福建安溪茶苗到淡北種植,並於艋舺設茶葉烘培廠。
英國建領事館於打狗哨船頭山上(今高雄市鼓山區),現今的高雄市史蹟文物陳列館就是該領事館遺址。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1867年 同治6年 林豪纂<淡水廳志>
劉明燈總兵於草嶺設立虎字碑和雄鎮蠻煙碣。
1869年 同治8年 屏東萬金天主堂重新修建,對當地的平埔族文化ˋ信仰產生鉅大影響,萬金天主堂之建築至今仍完整保存。
1870年 同治9年 艋舺居民合建艋舺淡北育嬰堂,以收容孤兒和棄嬰。今台北廣州街上的育嬰堂碑,為淡北育嬰堂遺址。
1871年 同治10年 琉球漁民遇風暴漂流到台灣,為牡丹社原住民殺害。日人籍琉球為其藩屬之名,向清廷抗議,清廷卻辯稱琅嶠為化外之地,置之不理,日本乃決定進兵台灣。
長老教會牧師甘為霖抵達台灣南部進行傳教工作。
1872年 同治11年 長老教會牧師馬偕抵淡水,藉醫療工作展開傳教。從此馬偕與甘為霖牧師分據北ˋ南兩地傳道,基督教長老會於無形中成南北教派對
- May 11 Sat 2013 16:38
台灣500年大事記(4)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