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檔案文字太多,無法一次貼完,所以分成幾次
1684年 清康熙23年 清廷頒布禁止渡台令,下紹台灣隸屬福建省,下設一府三縣(台灣府及台灣ˋ諸羅ˋ鳳山三縣)。
施琅奏請清廷加封媽祖為天后,以感念媽祖對其攻略澎湖時之護佑,澎湖媽祖宮於是正名為天后宮,為全台第一座媽祖廟。同年,並於台灣府建天妃宮(今台南大天后宮)。
(註:可參閱臺原出版的<台灣的王爺與媽祖>)
1685年 清康熙24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林謙光完成<台灣紀略>。
1686年 清康熙25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ˋ麻豆ˋ目佳溜灣ˋ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平埔族子弟漢文。
大批客家人入墾淡水溪流域平原(今六堆)。
1687年 清康熙26年 台灣正式開科考試。
1688年 清康熙27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77歲。王喜著<台灣志稿>刊行。
1689年 清康熙28年 台灣廈門兵備道王效宗建北坊書院(今台南縣境內)。
1690年 清康熙29年 王效宗及台灣鎮總兵官王行化在鄭式北園別館舊址興建海建寺,嘉慶年間,改名為開元寺。
1691年 清康熙30年 福建同安人王世傑率鄉民移墾築塹埔(今新竹地區),與原住民相處融洽,關係良好。
1693年 清康熙32年 商人陳文ˋ林侃遇風暴漂至岐萊(今花蓮),後與原住民約定交易買賣,為漢人到東部的鼻祖。
台灣知府吳國柱建竹溪書院。
1694年 清康熙33年 台北大地震,盆地部分地塊下陷,海水入侵行成關渡大湖,凱達格蘭族麻少翁等社原住民紛紛走避。
台灣廈門兵備道高拱乾纂修完成<台灣府志>。
1696年 清康熙35年 施琅逝世,清廷頒布的禁止渡台令漸弛,惠ˋ潮二州客籍人士紛紛入墾台灣。
諸羅人吳球策反清起事,失敗被捕處以挺杖而死。
1697年 清康熙36年 杭州人郁永河至台灣西部探險,足跡遍部各原住民聚落,並於第二年完成<裨海紀遊>,成為後人研究台灣平埔族及原住民的重要史料之一。
1700年 清康熙39年 笨港(今北港)十寨居民合資建築天妃廟,後因笨港溪改道,北港及新港居民都在爭媽祖廟正統。
1701年 清康熙40年 諸羅線民合資建保生大帝(今台南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素有開台大道公之名。
福ˋ客移民入墾大甲地區,爾後漢人與原住民道卡斯族爭食田園,長生各種衝突。
1704年 清康熙43年 台灣知府衛台揆建崇文書院於台灣府。
諸羅知縣建諸羅木柵城(今嘉義)。
1709年 清康熙48年 泉州人陳賴章墾號入墾大佳臘地方(今之台北市及部分台北縣區域),台北盆地之墾拓事業於焉興起。
1710年 清康熙49年 鳳山知縣宋永清建鳳山義學。
1711年 清康熙50年 清廷重申嚴厲禁止客家人無照偷渡來台。
1712年 清康熙51年 遼左金人周元文完成<重修台灣府志>。
1714年 清康熙53年 清廷聘耶穌會傳教士來台測量並繪製西岸地圖。
周鍾瑄上任諸羅縣令,對彰ˋ嘉地區之開拓建設貢獻頗多。
1715年 清康熙54年 諸羅縣令周鍾瑄建諸羅ˋ打貓ˋ哆囉國ˋ大武壟四社的平埔族人學校,以教化原住民。
1716年 清康熙55年 岸里社原住民阿莫等入墾貓霧 手束 一帶平原之地(今台中縣ˋ市地區),為台中平原開發之發韌。
1717年 清康熙56年 福建人陳夢林應周鍾瑄之聘,完成<諸羅縣志>之彙編。<諸羅縣志>為台灣現今所有方誌中最重要的一本。
1719年 清康熙58年 半線施世榜築八堡圳(今彰化縣內),此圳為清領時期台灣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設。
1720年 清康熙59年 巡道梁文暄於今台南建海東書院,為全台規模最宏偉的書院。
台灣府學貢生陳文達完成<鳳山縣志>及<台灣府志>之編纂。
1721年 清康熙60年 朱一貴於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反清起事,失敗被捕處死。由朱一貴事件醞釀出台灣南部福客械鬥,規模龐大,為台灣史上首次福客械鬥事件。
1722年 清康熙61年 清廷平阿里山ˋ水沙連各社原住民抗暴。
1723年 清雍正元年 清廷於台灣增設彰化縣及淡水廳,並改建諸羅縣木柵為土城,為台灣第一座土製城樓。
1724年 清雍正2年 清廷重建頹圮荒廢的淡水紅毛城,使此城堡之古老風貌能夠保存至今。
福建彰浦人蘭鼎元完成<平台紀略>,對清廷之治台政策,頗多建言。
1725年 清雍正3年 清廷下令禁止砍伐樟樹,以防止漢人因入山伐樟樹,侵入原住民聚落而引起流血衝突。(註:樟樹ˋ蔗糖ˋ茶樹為清代台灣三寶)
1727年 清雍正5年 清廷增設澎湖廳,加強對澎湖之治理。
1728年 清雍正6年 台漢御史夏之芳輯台地科舉優良文章彙編<海天玉尺>,為當地讀書人應考寫作的優良範本。
清廷設立彰化義學。
1729年 清雍正7年 清廷立石畫界,不准漢人擅越界限到原住民地區開墾,以杜絕漢人與原住民衝突ˋ糾紛的產生。
1730年 清雍正8年 福建人陳倫炯參考前人描述並親自實地考查而撰寫<海國聞見錄>,為一本圖誌豐富的史地書籍,並首度提到“平埔”族群。
1732年 清雍正10年 鳳山人吳福生持“大明”旗幟,起事反清,歷時七天之後,被清廷弭平。
清廷規定凡有田產且循規蹈矩者,准攜眷來台。
1733年 清雍正11年 淡水海防廳移至竹塹(今新竹)。清廷增建安平砲台。
1734年 清雍正12年 清廷諭令台灣文武官員,年滿四十且無子嗣者,可攜眷來台。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安溪人驅趕客家人,在今台北公館建立公館庄。
1735年 清雍正13年 彰化眉加臘社原住民的反抗事件層出不窮,北路副將靳光瀚在次年領兵鎮壓。
1736年 清乾隆元年 四川周于仁與湖廣的胡格共同編撰<澎湖志略>,內容包羅萬象,凡有關的地圖ˋ宮廟ˋ文物風俗ˋ詩賦等,皆有詳盡敘述。
林桂山兄弟入墾今高雄美濃地區。
1737年 清乾隆2年 清廷嚴禁漢人擅娶原住民婦女,以防漢人藉通婚之便利,侵犯原住民的土地。
1738年 清乾隆3年 艋舺(今萬華)泉州人創建龍山寺,全部工程於乾隆五年完成,遂為泉州人的宗教信仰中心。
1740年 清乾隆5年 湖南劉良璧訂定海東書院學規,力圖振興學風。
漳州人郭錫留開鑿留公圳(今台北地區),至今留公圳仍在,只是被埋在新生南路地下。
1741年 清乾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