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巨富之一的安國,以50畝良田換得北宋之石鼓文拓本,在自宅天香堂之東

軒,名之為十鼓齋,密藏自賞,且為文記其事。


 


               六年後的西元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因恐戰火波及,故宮管理處決定將所有寶物裝箱南運,那師去請教北京琉璃廠古物店老師傅後,建議院方用新木箱,再用棉絮塞緊器物與木箱的縫隙,如此裝箱方能保護文物,包裝最重要就是塞緊,他說這是江西景德鎮包裝磁器的方法,而且重件必須和薄件分開,如此才能萬無一失。




 




                就這樣在1933年開始轉運,在大批軍警保護下,從北平---上海---南京---長沙,將近兩萬箱的近百萬件文物,開始萬里跋涉。那師回憶說:說也奇怪,每次東西剛移走沒多久,前一個地方就有敵機來轟炸,幾次翻車,大家都嚇壞了,幸好是裝載文件檔案的,有一回船在樂山大佛(7)前碰到漩渦,還好在撞上江中大石前就自然避開,古物有靈啊………它保護了自己,也庇佑了大家。


 



 


依山石壁鑿出的大佛佛像




 




(7)四川樂山縣的樂山大佛高71M(約24層樓那麼高),該處為三江匯流之地,波濤洶湧,故依山石壁鑿刻大佛以鎮之,其實遠眺樂山,就是一尊臥佛,樂山大佛在其心臟部位。


 



 


樂山大佛左側的登山步道,以人身影的大小可知大佛之大


 




 




在這段期間那老師又奉命北上寶雞,接收保管了國子監託故宮運送的石鼓(8),一路運送到四川峨眉存放,他就睡在庫房內,每天和石鼓相依為命,憑著對古物的熱愛,蒐集研究資料,寫了有名的石鼓通考。


 



 


石鼓的照片


 





 


被鋸斷改作醃菜缸的失落的石鼓




(8)石鼓就是以像大鼓形的天然石頭刻成,高3尺,周徑2尺,每個重約兩噸,共有10個,上面各刻有四言韻詩一篇,合計十篇。石鼓是唐朝時在陝西鳳翔歧山之南的周原被發現(周原又名陳倉之野,漢王劉邦有名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所率領的大軍就曾經過這裡),唐人曾說-----石鼓委身草萊之中,800年來不為人知----石鼓被斷定是先秦(所謂先秦,指的是秦朝以前,包含商,周)遺物,有一說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也是最古老的文字,介乎大篆和小篆,是兩者之間的過渡期,石鼓文文字古拙,布局緊湊,筆法圓潤,有明顯的動感,唐至五代期間因戰爭頻仍,石鼓曾散落各地,直到宋代才又找齊,其中石鼓一個被人切斷做為醃菜之用,宋徽宗宣和元年,特別建造房屋加以保存,還以黃金填塞字縫以為保護,後來金人南下,奪走石鼓,將之遷至中都(北京),黃金全被挖走。石鼓文原有700多字,現能辨識僅剩200餘字,拓本以明錫山安國十鼓齋中權本500字最多,惜該拓本落入日人手中,目前石鼓全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就是周原---陳倉之野,發現石鼓的地方,石鼓為何棄置於此長達800年無人知,一直是個謎。


 



 



唐朝韓愈發表有關石鼓的文章



宋朝的蘇軾也有不同的看法



那老師說:當時載運石鼓,一輛卡車只能載一個,因年代久遠,石皮和石身有些分離,以指節扣石會發出空空之聲,包裝時特別以濕紙填塞字縫,外面再仔細捆紮,深怕搬運時工人粗手粗腳把石皮給碰壞,他在石鼓身邊睡了好幾年。







 



 



收藏家 明安國記載有關十鼓齋藏寶的文章,可看出他不但是個書癡,書法也寫得相當好。


從古物南遷,他和家人只有書信聯絡,那老師常謂嘆:身受國家付託,他也不敢離開崗位一步,那師母曾帶幾個小孩,千里迢迢的從北平搭車走路到四川峨眉去看他,為了公務,棄家離子,對家庭未能盡照顧的責任,我想這也是他告別式時,兩個在美國當永久教授的兒子未回來參加的原因(據說身體有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爹碎碎唸 的頭像
    老爹碎碎唸

    老爹碎碎唸

    老爹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