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志良老師是滿州人,鑲黃旗出身,光緒33(民國前4) 出生於北平,在滿清末年八旗子弟已不如以往風光,貧苦是他童年唯一的記憶,中學唸的學校是華僑捐款蓋的慈善免費中學。因在校期間品學兼優,每學年都是全校第一名(1),畢業後被留下來當老師,半年後經校長保薦,才19(西元1925)就成為故宮清室善後委員會的職員(2),這就是他和故宮寶物因緣的開始。


 



 


那志良老師留給我做紀念的故宮博物院職員證


 


 





 




(1) 當時免費中學名額有限,很難考進去,進去的都拼命讀書怕被退學,曾問老師:第二名為何考不過他?老師說:他笨嘛………




 




(2)以一個滿清八旗的後代受託去點收老祖宗留下來的珍寶的心情,老師的回答是當時只想做事,沒想那麼多………




 




                   當時每天的工作是進宮登錄典藏,4-5人一組,從太和殿開始,每個房間的每件器物都得登記,取名,量尺寸如景泰藍香爐一件,高多少,周徑多少,有無蓋,爐上文飾如何,有無特徵,有沒款(3)。他在一旁用毛筆一筆一筆的登記,為防止偷竊,進去的人都要穿袖口褲腳皆有束帶的工作衣,出宮還得檢查,那種衣服夏天悶熱,冬天則無法禦寒,毛筆,墨水都結凍,不過他樂在其中,一點也不以為意。




 




(3)就是器物上有沒文字,一般銅器上多有金文。




 




              因故宮很大,房間近千,主殿,偏殿,皇帝妃嬪的臥房,放東西的倉庫一間又一間(4),很多珍寶就是這樣慢慢的集中整理出來,比較重要的文件檔案,孤品,傳世器物都另外集中整理保管。他說當時的工作是日以繼夜,因為不這樣根本整理不完,晚上裡回到臥室還得再將日間的資料核對整理造冊。




 




(4)當時的清點很辛苦,床底,床頂,櫥櫃角落,地窖,古井都要去看,倉庫裡堆滿進貢的磁器,鍋碗瓢盆,茶葉的放的到處都是,他笑說:有的年代久遠,都變陳年老茶。




 




                大約10個月後,那老師被指派管理玉器,他開始接觸大量的高古玉器(5),因缺乏研究資料,只得從古籍中尋找,慢慢的有了初步的成果,前清的紫禁城改名故宮博物院,舉辦第一次的展覽,當時造成極大的轟動,老師最看不上眼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居然最受歡迎,至今歷久不衰(6)




 




(5)高古玉器泛指漢朝以前(包含春秋,戰國,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老玉器。




現在中國民間較熱衷收集白玉,原因是高古玉器只有古墳,考古挖掘發現才有,民間收藏者只進不出,真品愈來愈少,精品大都在各地博物館,政府提倡收集等於鼓勵盜挖,這也是高古玉器少見的原因。




 




(6)真正懂玉器的人只喜歡軟玉質的高古玉,翠玉白菜屬於硬玉。




說起目前最受坊間熱愛的高價翠玉,有段典故必須提一提------硬玉類的翡翠在清朝以前沒人喜愛,慈禧太后因係側室,清制偏房多用綠色,有大臣投其所好,自緬甸金沙江取得原石,請匠師製作大批翠玉髮簪,耳垂進獻,結果西太后大喜,因上有好者下必效焉,因而造成風行,我每回看到一些高官貴婦穿戴翠玉飾,就覺得好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爹碎碎唸 的頭像
    老爹碎碎唸

    老爹碎碎唸

    老爹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