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航行於淡水河的帆船
在清朝統治初期,淡水河水深流緩,當時的船隻可自河口直接開抵三峽,大溪一帶,清,法戰爭時期,為防止法國軍艦溯河長驅直入攻進台北,清軍守備部隊在淡水河口鑿沉數十艘裝滿石塊的木帆船作阻隔,河口深度從此改觀,逐漸淤淺。船隻最終碇泊地點只好改到新莊附近的頭前(註11),間接的造成新莊街市的繁榮,後來才慢慢轉移到艋舺。
(註11)頭前這地名很有意思,就是新莊媽祖廟的前面,台語簡稱為頭前(TAOJAN)。
新莊是個被人遺忘的北部老市街,街上有許多古老的廟宇,廟前的老者談起古早還有一份驕傲,和她們對話,聽他們用很道地的典雅河洛語述說過去也是一種享受,我有許多從沒聽過的台灣諺語就是從那裡學來的,在黃昏時刻走在偏僻的老街巷弄,時間彷彿停格在過去。
小時候在淡水河邊看到的不外是撒網捕魚的,掏沙的,用竹籮利用漲退潮的潮流力量耙取小文蛤,還有就是滿載米田共的木船(註12),這些船隻在河中來來去去,構成了很繁忙的景象。
(註12)早期沒有化糞池,糞便又是當時很重要的天然肥料,每個住家的糞坑定期有人來舀取,集中於糞車再以木船載到三重埔一處露天大糞池存放再賣給附近農戶,這種大糞坑台語音(SAIHA)唸出來好像北京話的大學(DAIHA),所以以往戲稱或自謔說唸三重埔大學的,就是指不衛生又沒知識。
大木船載糞便經常裝的很滿,船沿吃水線幾乎接近木船上沿,每次看船夫搖櫓,都生怕船沉了,還好河面風平浪靜。
要整治淡水河要先了解淡水河源頭,支流,主流之特殊性,原本大漢溪的出海口在桃園,基隆河的出海口在基隆,在幾萬年前,因造山運動及地震讓這兩條大支流匯入淡水河,日人在做過詳細水文調查後,做出石門水庫的計畫(註13),築堤攔水以供桃園地區灌溉之用,另計畫自水庫內打一個地下水道以供滿水時排水排沙之用,出水口在大園海邊,國民政府來台沿用日人的計畫,不過只做了前半段(註14),颱風期滿水位依舊將水排到淡水河。
(註13)據說石門水庫計畫也是八田與一所規畫。
(註14)我所寫的這一段是小時候父親經常在講的,他常講治水要分流順勢,大自然是不可違逆的。還聽老一輩的說:蓋石門水庫的經費是挪用美國原本計畫援助付給當時退伍軍人的資金(聽常挑擔來洛陽街賣臭豆腐的老先生說:他退伍時只拿新台幣400元及兩床軍毯)
石門水庫在數十年的使用後,因上游拉拉山大量種植水蜜桃,採砂石等破壞水土保持的行為,已大量淤塞,蓄水量大不如前,幸好當時的規畫是土石壩,相信還能撐幾年,不過颱風期間或過後,聽到廣播說水庫要排洪,下游居民還是挫慄等…………..
國民政府某位大官在60年代突發奇想以為將關渡口(註15)炸寬,可讓颱風帶來的大量雨水儘快排入大海,沒想到計畫付諸實施後,海水大量倒灌,將原本台北的米倉(註15)變成澤國,淹至膝蓋的海水鹼化了千頃農田,本來種田的農夫生活無以為繼只好改行捕魚抓蝦,在亡羊補牢增建堤防後,土地已無法耕作,只好改為工業區。這種豐功偉績值得記上一筆。
(註15)關渡口為淡水與海水的交匯處,此地魚產豐富,有花身雞,赤翅仔,鰻魚及鰻魚苗頗多,約十年前還在關渡宮前的河中抓到過有如桌面那麼大的巨鱉,早期平埔族在兩邊山頭利用高低落差,以樹藤滑行期間,有關此事,在清朝郁永河的------北投採硫記中-----有詳細的記載。台北原本是個大湖,只有芝山岩,舊動物園的太古巢,圓山頂等丘陵露出水面,清康熙年間,台北發生大地震,將關渡口震開,湖水流出後才有台北盆地,300多年後因炸開關渡口又將五股變沼澤,天災人禍兩相輝映。
(註16)五股附近真的有一個村落叫米倉村,此地生產的米以前很有名。
http://youtu.be/2CWVEyQFLps 政府對山林的管制無作為,造成平地都市的大危機
http://youtu.be/ibqMyfHHQMY 淡水河口的危機-----政府填海造陸的工程,和百多年前清兵淤塞河道一樣會影響排洪,將間接或直接給大台北帶來危機。
http://youtu.be/sqz5Xz7TPHM 關渡宮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