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0年代自空中鳥瞰的台北大鐵橋,照片上方砂洲上尚未完工的是後來斷掉的中興橋,橋右方即是二,三重埔,在淡水河退潮時,已可見淤塞的嚴重。








我不確定這張照片是否台北大橋,不過台北大橋就長得這樣子。(舊的大鐵橋於日治時代的1925年興建完成,35年後的1960年因鏽蝕的理由拆掉重建),1969年新的水泥橋蓋好後開始收通行費,到1977年才停止。


 



 


1960年來負責拆橋的日本工程師將橋頂上的台北橋三個字帶走,傳說字是用黃金鑄造的


 




  




              記得小時候的淡水河(1)一直是個風光明媚,魚產豐富,空氣新鮮,有廣闊的河岸可奔跑的地方,黃昏時刻,全家人到第五水門邊,爬上寬1M,約有成人高的河堤上,在涼風吹拂下,看著河中來來去去忙著網魚捕蝦,掏洗河砂的舢舨,坐在母親懷裡,聽父親講述他年輕時在這附近釣鰻魚,撿蚶抓蟹的陳年往事,即使聽過很多遍,還是覺得新鮮,渾身充滿幸福感。




 




(1)小時後印象中的淡水河範圍較狹小,只有中興橋到台北橋這段,後來隨著年紀慢慢增長,逐漸擴及淡水,上游最遠也只到達石門水庫一帶,早年對台灣地理知識的貧乏,主要是教育當局有意無意的忽略。


 


 




 


台北大橋之一景


 


 




 




              後來隨著年紀增長,周遭逐漸變得不可愛,父母為了生活的壓力整天在外面奔走,小時候最常去的河邊經常傳來溺水及自殺事件,民眾亂倒廢土及垃圾等廢棄物,自然引來蒼蠅蚊子,附近的環境變的很差,到河邊便成為父母的禁忌,偶爾和鄰居小朋友偷跑去玩,回來被家人知道一定會被打屁股。




 




               從小到大,印象深刻的颱風有八七水災(2),葛樂禮,那莉,水災和地震一直是台灣島民的夢饜,住在台北縣市磚造樓房的永遠不會不了解住在低漥地區一般木造平房居民的痛苦,更別提其他較鄉下或位處空曠地區的居民,颱風期間淡水河的水位一直和沿岸居民的血壓成正比,也是讓人極度關注的目標。不過在葛樂禮颱風發生之前,父親信誓旦旦的說城中區絕對不可能淹水,因為此處地勢最高,日治時代即建有完整的下水道措施,地下有3層,他年輕時候還勤勞奉仕(3)下去清過幾次,不過這些保證後來也破功,大水來時快淹過家中他他米。




 




(2)八七水災發生時我還小,對此事不甚了解,只是常聽長輩提起,初中時班上來了一位彰化來的轉學生,聽說災後,他家門前馬路臨時停放了幾百具蓋著草蓆待掩埋的溺水屍體,才開始認知到洪水的可怕。




 




(3)勤勞奉仕是日治時代經常舉辦的市民勞動,集體掃街整理周遭環境,清下水道,防災,防空演習,女人大都學習看護。




 




                父親生前每次在報紙看到有水災,就罵說-----這個政府不懂得治水-----我因從小受過完整的國民教育,總覺得他是受了日寇的餘毒,將對現況不滿付諸言語,於是經常為此事和他爭辯,這是我們父子衝突的開始,及至後來慢慢了解台灣地理的特殊性,才發現他說的不無道理。


 


 


http://youtu.be/8pSC4vREbrM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爹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