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60年代學子休閒時的最佳去處----牯嶺街舊書攤----二手教科書,雜誌,小說,拓本,掛軸應有盡有,有時還可找到已不值錢的舊台幣,關金,法幣,一張動輒幾十萬,見證了國民政府自中國大陸大撤退時的金融混亂,偶見的宋,元,明,清古錢更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現代的年輕人,在有柔軟的沙發及充足照明的誠品,金石堂之類的書店是無法體會在烈日下尋書的樂趣.


 



 


在沒有煤油爐,瓦斯爐的年代,煤球爐是比木炭爐經濟的炊事器材,唯一的缺點是引火時須用木材預燃,經常搞得巷弄內炊煙裊裊,嗆鼻的氣味非現代人所能想像.


煤球是以炭渣及泥土依一定比例混合攪拌後,放模子內打製而成,因係多家經營,價格一直很公道,哪像現在瓦斯業是壟斷生意,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大眾被剝削也無力反抗.


 



 


陶土做的醃缸,在沒有冰箱的年代,是用於根莖蔬菜醃製必備,醃菜,醃冬瓜,苦瓜,梅乾菜,還有我最喜愛的醃梅子.


 



 


農事小屋,平常放些農事器具,也是午休避陽的好去處.


 


 



 


早年皮鞋一直是奢侈品,鄉下小孩有雙布鞋也捨不的穿,上下學途中寧可赤腳,卻用鞋帶將布鞋連結掛在脖子,到校時再套上應付檢查.


市區的火車站,巴士站及大街走廊下,常有鞋童拎著簡陋的鞋箱,追問著穿皮鞋的過路人,先生----要不要擦皮鞋?擦雙鞋只有3-5毛,一天下來,多少可掙點錢回去補貼家用.


 





 


工作閒暇之餘,邀三兩好友,弄幾樣小菜配米酒,是普羅大眾最起碼的享受,微醺之餘還助眠,忘卻工作的辛勞.


 



 


鄉下的農婦將自家生產的蔬菜---白菜,青江菜,小黃瓜,番茄,茄子,苦瓜----辛苦的挑進市區販賣,換取微薄的家用,我曾親眼看到一位富家太太買菜,將一顆白菜剝的剩下半個,說外面的葉子不好看,嫌東嫌西的,待秤完算好錢,.就順手將剝下的白菜葉放入菜籃帶走,說:這些給我養雞,反正你帶回去也是垃圾............留下錯愕無奈的小販.







 


現在已幾乎看不到的磚窯,用土搗煉燒製為磚是早年建築業重要的建材,日治時代重要政府機構及學校用的紅磚都是精心製作,每個紅磚尺寸標準,顏色禇紅,上面還有專屬工廠的Mark,據父親說:看磚頭就知到日本人做事的用心,哪像現在那種粗製濫造的紅磚.


舊磚窯以前內湖,松山附近還有幾個,不過抵不過低價競爭,不是荒廢傾圮,就是被拆掉改建成水泥公寓.


苗栗最後一座古磚窯,地方人士正想申請為古蹟,留些東西給下一代看,眼明手快的縣長兩下子就把它拆光光.


http://youtu.be/Ahdn4XkX6q8  拆古窯


 









磚頭的運送一般都是用牛車,在高處則由師傅以拋接的方式傳遞,2樓以上則以肩挑方式挑上去,小時候看到挑磚的,清一色是中年婦女.


如果說:早期的婦女撐起了台灣經濟的半邊天,是一點也不為過,辛勤的打工補貼家用,回家還得操持沉重的家務,相較於那些不食人間煙火,整天只知交際應酬,攀人情找關係,把張臉整的像鬼的所謂上流社會貴婦,前者是比較值得大家尊敬.


 







日治時代旗山地區的騎重機老爹


台灣是幾年前才開放重機執照,高昂的車價及規費,仍讓一般市井小民望車興嘆.


 



 


戰後年輕學子最痛苦的事莫過不能在學校說母語,老師動輒以掛狗牌,罰錢處罰,搞的現在祖孫都無法溝通,對於實施這種德政的教育人員,只能說:XXXXXX









沒看過牛車至少也看過牛走路,不過這對現在的都市小孩來說是件難事,要看牛除非去鄉下或動物園.


以前說:嫁妝一牛車,可堆疊的空間可不少.


老一輩的台灣人將自己比喻為牛,經常說:要做牛,不怕沒犁拖,一方面是調侃自己,一方面怨嘆命運的乖乍.











 


4-50年代,小學運動會遊戲之一,簡陋的竹籃豎立在木棍頂端,比賽的兩隊在限定時間內擲入的布球多者為勝


 



 


靜修女中的武道課程,雉刀的演練.


 



 


第三高女(北一女中)的畢業旅行----在日本東京灣遊港


當時必須先自基隆搭輪船到神戶,再搭火車到處旅遊


 



 


磨菜刀---磨剪刀---這種呼喚聲常在兒時聽見,磨刀師傅揹著幾塊磨刀石,接到生意就在客戶家門口討些水磨將起來,當時還有補鍋,補碗盤,閹雞,閹貓的師傅,用簡單的器具,在很短的時間就能了事,小時候大人常常恐嚇小孩,不聽話就順便把你給閹了.......在一旁看師傅工作也事一種樂趣.


以前物資缺乏,鍋子用破了,師傅會用手鑽將洞鑽大,用鋁釘敲入,再將另一頭敲扁密合,如此還可用一段時間,補碗則是將破的大碗裂縫兩邊用手鑽打出等距雙排洞,再拿型鐵釘入,修好的碗裝湯都不會漏.


閹公雞最神奇,將動物抓來,用兩腳輕輕踩住,在腹部用小刀割個小口,用器具撐開,再將雞睪丸挑出,用手拉線三兩下就取下,也不消毒,擦點麻油就放牠走,沒一會兒雞還跑來跑去.取下的雞睪是師傅的戰利品,滿滿一罐用米酒泡著,準備拿回家燉補.


閹貓我沒看過,聽說過程大同小異,沒幾分鐘就完事,貓閹過較乖,不會到處亂跑,閹過後大都長得肥嘟嘟的,唯一的後遺症是再聽到師傅吹的招客笛聲會跑去躲起來.


我常想那些性侵累犯一再犯案,應找這種師傅治療一下.



 



堆積如山的豆餅


 


豆餅是黃豆渣擠壓成型,平常加再餿水中用來餵豬,吃豆餅的豬長得又肥又快,豬肉沒有腥味,科技的發達也許不是件好事,以前飲實根本不用擔心什麼瘦肉精,狂牛症.


在戰後有段物資缺乏的時代,有些人餓到連豆餅都拿來充飢.


最近選了個新的領導者,還未上任,一連串的新措施搞的物價飛騰,連最基本的小兒奶粉也快吃不起,於是消失已多年的米麩再現市面,充當牛奶的添加物.


米麩----將米或糙米製做成爆米花後,再將之磨細製成,是194-50年代台灣經濟貧困,缺母乳時的替代品.聽到最近又拿出來使用,讓我驚訝的眼珠子都快掉出來,黃金十年才開始,年輕人怎麼辦?


要是哪一天連豆餅都派上用場,實在不敢想像..................................


 



 


日治時代即已開通的中部橫貫路,後來評估多屬破碎地帶未有後續拓寬計畫.


早期的開路都係為方便伐木,探勘,理番等事務.


戰後國民政府將大量退伍軍人安排到山上懇荒,表面上是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沒有水土保持的概念,也造成多年後山下水災頻仍.


 


 



七股的鹽田


 


當地人常說:最苦莫過曬鹽,烈日當空,腳下的滷水刺痛裂開的傷口,低廉的工資,沉重的鹽車,挑不完的鹽,無盡的工作,一切都是為了養家活口.


 



 



 


早期糖廠的五分車


台諺: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早年蔗農辛苦耕作,糖廠卻偷斤減兩,甜頭都落到資本家手上


 



 


養鴨人家---田裡散落的稻穗,田螺,泥鰍,毛蟹都是鴨群的美食


在趕鴨群回家的歸途中,沿路撿拾鴨蛋也是一種額外收入


 


 



日治時代台北靜修女中上家事課的情形,右立者為指導老師.



 


戰後某女中上家事課的情形,,學生改穿卡其布校服,一切因陋就簡,喊口令的是班長,穿卡其長褲的是女教官,軍事化管理以因應反攻大陸的決策.


教官在解嚴多年後又重回校園,面對的是所謂的崩世代,沒有戒嚴法做後盾,我有點擔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爹碎碎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