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後,台灣百姓開始了解無法在軍事上和日本政府抗爭,於是才有1921年10月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及設置議會請願活動,希望也有台灣民眾可以發聲的場所,更於1927年成立屬於台灣人的台灣民眾黨.
台灣民主運動的先驅者--------蔣渭水先生
他開設的大安醫院舊址就是現在延平北路二段上的義美食品門市部
台灣設置議會請願團
日治時代,衡陽路上的時髦女性,偶而可見穿和服的日本婦女.
中南街(迪化街)傳統台人社區,依舊是穿唐衫.
石橋仔頭一帶
巷弄內推石磨的婦人
民樂街小巷
只有這張人力車夫的穿著有日本味
這應該是龍山寺前面
在佔有台灣40年後的1936年,總督府開始推動皇民化運動,從中,小學開始,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要求學生每日向日本天皇居所的方向膜拜,在社會成立奉公團體,要求台人說日語,穿和服,住日式住宅,改信日本神道教,更於西元1940年公佈更改姓名方法,推動廢漢姓改為日本名字,改姓家庭享受1.配給食物較多2.公家機關優先錄用3.子女升學享優惠.
極力鼓吹皇民化運動的日本首相原敬
筆者在跳蚤市場找到的小銀盤 7.5公分直徑
上款 台灣總督府 昭和10年4月17日
下款 始政40周年紀念
最後由於戰事的不斷擴大,兵員逐漸不足,日本當局於1942年開始在台灣實施陸軍志願兵徵集,隔年開始海軍志願兵制度,1945年則開始實施全面徵兵制,二戰期間參與戰事的台灣志願兵多達126,700人,戰死3萬多人.
日本徵集的台灣學生兵總數約10,000人,遊行經總督府.
被徵集的台灣志願兵
日本投降30年後的西元1975年,原籍台灣的最後一個日本上等兵李光輝才在印尼被尋獲,在原屬上級的要求下出面投降,回到台東故鄉,妻已改嫁,人事全非,這也是台灣人的一種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