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說,家住中央市場附近該唸這裡的學校,我們三兄弟卻必須越區去西門町讀西門國小,這說起來有一段故事.,父親搬來此地沒多久,就發現附近學校的主事者意圖盜賣學校禮堂上覆蓋的紅銅瓦片(註1),他認為教育工作者應專心在教育上,不該做這種事,就去和他理論,因為得罪這種人如何再將小孩委託他們教育,只好將戶口移到外公家,讓我們跨區就讀.
碩果僅存未被拆除的日治時代小學校
在這些圖片依希可看到昔日老校舍的身影制式統一,歷經百年依舊看得出初建時的用心,所使用紅磚和總督府沒兩樣.
不過這些殘存的優美建築有可能在都更或其他各種名義下被悄悄的拆除.
這校門前年才修過,上個月又重修一次
大門口的守衛室外牆右打掉重修
50--70年代戰後大量改建的小學校外觀各異,毫無章法,有些沒多少年已呈破敗的景象,不斷的修護,重建,也許是現在那些所謂教育工作者的額外收入,校方負責發包,已和商人無異,怎會盡心在教育工作上?
(註1)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小學校都是很典雅的紅磚制式建築,每間教室都是木地板,據父親說以老師總要求將地板擦的很乾淨,在教室內還得換拖鞋,這樣在學校唸書有在家的感覺,教室,禮堂都是巴洛克式建築,屋頂覆滿紅銅瓦片,在夕陽餘暉下閃閃發光,可惜全台無數這種可流傳百年的日造紅磚校舍大都以整修的理由被拆除改建.
西門町在日治時代是屬於日本人居多的商業區,戰後日人被遣返,此地日產大都被政府或相關有力人士接收.
從西寧南路走到西門國小是每天探險的旅程,短短的4-5個街區,沿途到處讓人充滿好奇,在開封街這邊有糧食局長李連春的住宅(註2),隔壁有兩間賣麵包,糕點的商店,門口擺滿一桶桶讓人垂涎三尺的蜜餞,轉角是記者之家(住3),過了漢口街,一般人都會走到對面去,因為再往前走就是有阿兵哥站崗的東本願寺(註4),過了武昌街就到國際戲院(註5),戲院前玻璃櫥窗的電影劇照總是吸引我的眼光,沿途的商店,委託行(註6)擺滿新穎的舶來品,玩具,過了馬路右轉進成都路,路邊有賣楊桃汁的攤販,白熊冰果店(註7),過了美都麗戲院(註8)就到學校.
李連春先生舊居,蓋在中興國小邊上,在當時是豪宅.
左邊的裕記麵包,糕餅店已改建為大樓.
(註2)李連春是少數擔任公職的本省人(嘉義後壁鄉菁寮村人),擔任糧食局長24年,任內制定米糧生產計畫,當時龐大的軍隊,百姓所需米糧皆由他調度,戰後民生安定,他功勞不小,該住宅是西寧南路的豪宅,後來右半部租給城中基督長老教會當禮拜堂,首任牧師是鄭連德先生.鄭牧師的公子現在擔任義光教會牧師.
記者之家
左側形狀特異的高樓是中國戲院(日治時代是共樂座,後來改名台灣戲院,國府來台,以該戲院為日產將之沒收,歸國民黨省黨部管哩,在改名為中國戲院)改建的,台北自50-60年代以來一直沒有長遠的都市計畫,大樓改建各拉各的調,這也是老市區看起來混亂的原因吧
(註3)其實是記者聯誼俱樂部,名記者劉毅夫是我們鄰居,他的太太大家叫二姐,有一回她帶我到門口,託我進去看她先生在不在裡面,我才知道裡面很多人在跳舞,這在當年禁止跳舞的年代是異數,或許是記者的某種特權吧---------現此地已改為福星里活動中心.
(註4)東本願寺是一座阿拉伯式的建築,戰後被徵收為-----台灣警備總部保防處監獄-----寺中地下室關滿了政治犯,平常周遭警備森嚴,氣氛肅殺,街區四角皆有碉堡,有持長槍上刺刀的衛兵站崗,平常人不太敢接近,像我們小學生稍作停留也會被驅趕.此處後來拆毀,改建為新光獅子林大樓.
形狀獨特有阿拉伯風的東本院寺,誰都沒想到它會變成白色恐怖時期關政治犯的監獄,經常在清晨用軍用中型吉普車押送人犯去馬場町或新店安坑槍決,是有名的恐怖機關.
作家柏楊,李敖都曾關押在此處.
東本院寺後來改建成新光獅子林大樓,可能是怨氣太重,生意一直好不起來.
(註5)國際戲院原是日本東寶集團直屬戲院,戰後和許多日資戲院一樣,全被國民黨接收.後來改建為現在的萬年大樓,1979年我結婚時,就是在四樓的喜相逢餐廳宴客.
(註6)從我懂事就開始戒嚴,尋常老百姓不得隨意出國,有辦法出去的特權人士將自國外帶回的衣物,商品直接賣斷給委託行或委託代賣,所得利潤再平分,一般能買這種商品的只有少數有錢人.
(註7)白熊冰果店是老式用壓縮機製作的冰店,馬達聲老遠就能聽到,店前一格一格的冰櫃裡有各種雪冰,冰淇淋,爸,媽偶而會帶我們去享用.這裡因位居鬧區,後來變成幫派的大本營.
(註8)國賓戲院的前身.日治時代是芳乃館劇場,後來改為美都麗戲院,外祖母也是股東之一,開會都去舊北投的日式旅館開宴會,小時候跟過一,兩次。
如果說走西寧南路上學是A路線,那麼走成都路經大世界戲院,轉往媽祖宮(註9)旁的小巷,由峨嵋街再穿過漢中街就是B路線,如此可經過外公家,美觀園日本料理(註10),萬國戲院(註11),再走小巷回家,不過這條路線常有小太保躲在巷內伺機勒索,若非有伴此處是禁地.
大世界館就是日治時代的大世界戲院
這張是當時的西洋片簡介
(註9)成都路上的媽祖宮香火鼎盛,是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
1951(民國40年)的美觀園外觀
(註10)美觀園日本料理1946年就在峨眉街營業,小時候最愛去吃快餐,一份一塊五的生魚握壽司是當時的絕佳美食,這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妻常不解有那麼多高級料亭,為何我獨衷此味?也不介意窩在狹小的座位,她不曉得,年幼時養成的味蕾習慣是改不了的.
美觀園曾遭回祿之災,後來才遷到新址繼續經營.
(註11)萬國戲院已改建為綜合商業大樓.
中華商場的過去四部曲
中華路又稱西三線路(左上角的相片),因寧靜宜人,黃昏過後是年輕男女相約散步,談戀愛的好去處.
http://youtu.be/0VFgv26kZQE 月夜愁 鄧雨賢作曲 周添旺填的詞 陳淑華主唱 最能讓你感受
台語歌謠的美
中華路上的第一百貨公司,擁有台北第一座電扶梯.幾年後又拆除改建.
其實我們最愛放學後,到西門圓環噴水池(註10)那裏打躲避球,再穿過鐵道到中華商場第五棟,沿路愰到第二棟再穿越鐵道回家,不過這可不能讓媽知道,鐵路邊是嚴禁靠近的禁地(註11),要是被知道,一定會討頓好打.
日治時代的西門圓環,戰後銅像被拆除改成噴水池。印象中圓環改了好幾次,現在已變成馬路。
(註10)捷運西門站6號出口邊的大馬路原本是圓環噴水池.
(註11)中華路鐵路平交道每年不知撞死多少誤闖平交道的,鐵路及馬路如虎口,是每位家長的夢饜,這現象一直到鐵路地下化後才改善.
有如虎口的平交道和馬路
戰地記者劉毅夫 享壽101歲
今天(11月15日)早上在聯合報A10版看到一則約兩百字的短篇新聞,標題是『戰地記者劉毅夫 享壽101歲』。
戰地記者劉毅夫 享壽101歲
![]() | ||
軍事新聞界前輩、被稱為「劉老大」的劉毅夫,昨天在台北過世,享壽一百零一歲。國防部長高華柱得知訊息後,已要求總政治作戰局出面協助家屬處理後事。 劉毅夫原名劉興亞,遼寧遼陽人,民國前一年生,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後投入抗日行列,曾在空軍經歷多項要職,官拜少將。劉毅夫曾親身採訪舟山群島撤退、大陳撤退等重大新聞事件,也曾採訪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留下不少傳奇事蹟。 劉毅夫年過九十後,視力、聽覺衰退,行動也不便,但仍十分關切軍事新聞,直到近幾年才卸下軍事新聞研究會會長。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974197.shtml
新聞耆老劉毅夫 百歲辭世
![]() | ||
軍事新聞研究會榮譽會長劉毅夫13日病逝,享壽101 歲。劉毅夫年輕從軍,經歷對日抗戰,隨政府來台後投身新聞工作,見證一江山戰役、九二海戰、八二三砲戰等戰役,是台灣第一批戰地記者。 劉毅夫生於民國前1 年3月8日,原名劉興亞,遼寧遼陽人,就讀馮庸大學期間加入義勇軍抵抗外侮,九一八事變後,投入抗日行列。由於劉毅夫熱誠、愛國並具軍事素養,深獲前總統蔣中正賞識,獲邀加入「勵志社」,貢獻長才。 在大陸期間,劉毅夫先後歷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戰地服務總隊長、聯絡員、空軍前線指揮官、空軍中美混和團政治部主任、遼寧省府參事兼本溪、撫順縣長、東北五縣聯防指揮官、聯勤司長、聯勤南京指揮官等要職。劉毅夫曾將在空軍所見所聞化為文字,完成「八一四杭州筧橋空戰」的處女作,在中央日報披露,獲得熱烈迴響。 民國38年政府遷台,時任參謀總長兼空軍總司令的周至柔上將有意安排劉毅夫接掌國防部總務局中將局長職務,但劉毅夫毅然投向新聞戰場。在國家風雨飄搖的年代,劉毅夫擔任中央日報記者,每逢戰役必赴前線採訪國軍浴血奮戰實況;大陳撤退時,劉毅夫與時任總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搭乘最後一艘船返回台灣。 曾經在抗戰期間擔任過部隊指揮官,劉毅夫最後卻選擇新聞工作做為終身不悔的志業,奉獻新聞界超過半世紀,數十年如一日,對軍事新聞的熱愛與活力,在當今新聞界中,無人能出其右,備受國軍和新聞界尊崇。 劉毅夫月前因肺部感染,身體不適,轉送台北市仁愛醫院療養,雖然一度控制病情,仍因引發肺部積水、腎衰竭等病情,13日在家人隨伴下,安詳離世。 http://n.yam.com/cna/politics/201011/20101114742496.html
看完這則新聞後,不禁想到數年前台北好友吳先生曾送一本由劉毅夫先生在大陳撤退前,以記者身分親至大陳島採訪時所寫共12天的戰地日記為主要內容,所編成一本小冊之影印本給我(日記內容從44年2月1日至44年2月12日)。 這12天的日記約33000字共40頁,再連同所拍攝的37張黑白照片合編成《就要回來》這本小冊,書名是依當時的蔣經國主任之意見而命名。此書發行三版共三萬冊。 台北好友吳先生送給我劉毅夫先生所著《就要回來》影印本一冊。
此書價值在於它是有關大陳島戰役的第一手也是第一本正式發行的專書。
《就要回來》書中所附的部分黑白照片
《就要回來》書中所附的部分黑白照片
《就要回來》書中所附的部分黑白照片
《就要回來》書中所附的部分黑白照片
《就要回來》書中所附的部分黑白照片
|
有關大陳島的後續報導,劉毅夫先生接著在《傳記文學》第32卷第2期及第3期又分別撰寫《大陳列島軍民完整撤退來台補記》(上)與《大陳列島軍民完整撤退來台補記》(下)兩篇文章。
不論是這本小冊或那兩篇報導文章,都是研究大陳戰史的重要文獻,也是劉先生的重要貢獻。
《傳記文學》第32卷第2期所刊載《大陳列島軍民完整撤退來台補記》(上)
《傳記文學》第32卷第3期所刊載《大陳列島軍民完整撤退來台補記》(下)
相關部落格聯結:
http://tw.myblog.yahoo.com/7777777-1234567/article?mid=140









